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苏稽古镇,这座位于四川乐山市中区的千年小镇,始建于隋朝,因隐士苏稽或文豪苏东坡的传说而得名,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。古镇依峨眉河而建,青石板路、明清木屋、古桥流水交织出浓郁的川西风情,而更令其闻名遐迩的,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跷脚牛肉”的发源地。
跷脚牛肉的诞生,源自清末民初的市井传奇。相传当地名医周天顺见富户丢弃牛杂,便以中草药熬汤,将牛杂烹煮成鲜香药膳,免费施予贫苦百姓。汤底兼具滋补与疗愈之效,迅速风靡民间。另一说则与码头文化相关:食客因陋就简,将脚翘于桌下横梁进食,遂得“跷脚”之名。无论哪种传说,皆折射出苏稽人化平凡为珍馐的智慧与济世情怀。
正宗跷脚牛肉以水牛骨、牛杂为主料,配以二十余味中药材,文火慢熬八小时以上,汤色清亮却醇厚鲜香,兼具食疗价值。食用时,鲜切牛肉与牛杂只需在滚汤中轻涮数秒,蘸以古法石磨辣椒面,入口嫩滑弹韧,牛香四溢。配上一碗用红糖熬煮至流沙质感的徐凉糕,或酥脆的苏稽米花糖,便是地道的“苏稽三绝”。
如今的苏稽古镇,仍保留着传统食肆的烟火气。老字号如“古市香”“周记跷脚牛肉”,从清末传承至今,门庭若市。为弘扬非遗文化,古镇更建成“跷脚牛肉非遗博物馆”,通过历史展陈与技艺演示,重现这道美食的百年脉络。2021年,苏稽被授予“跷脚牛肉特色小镇”,文旅融合使其从地方小食跃升为巴蜀文化地标。
漫步苏稽,峨眉河畔的茹公桥静卧如诗,非遗馆内的铜雕水牛昂首而立,街头巷尾飘荡的牛肉香气与茶楼里的盖碗清音,共同编织出一幅“舌尖上的古镇”画卷。这里不仅是味蕾的朝圣地,更是一段鲜活历史的味觉见证。
每天清晨 5 点,王素芳的三轮车准时停在泌水院桥头。铁皮棚下,20 张塑料凳从来不够坐,食客们端着蓝边搪瓷碗,自觉排成 "之" 字长队 —— 这是乐山人熟悉的早餐图景。
2025-03-14近日,四川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乐山 "跷脚牛肉传统制作技艺" 正式入选。在张公桥老巷深处,68 岁的非遗传承人周德全正用长柄铜勺搅动直径 1.2 米的牛骨汤桶,蒸汽氤氲中,24 味香料与凌晨宰杀的新鲜牛杂碰撞出多年不变的醇厚。
2025-03-14跷脚牛肉,一道用牛骨头熬制的高汤烫煮的美食。它选用上等黄牛肉,取自牛身各个部位,新鲜入菜。
2025-01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