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每天清晨 5 点,王素芳的三轮车准时停在泌水院桥头。铁皮棚下,20 张塑料凳从来不够坐,食客们端着蓝边搪瓷碗,自觉排成 "之" 字长队 —— 这是乐山人熟悉的早餐图景。
"嬢嬢,加份心肺!" 穿着校服的男孩熟稔地递过 5 元纸币。62 岁的王素芳用竹漏勺捞出三块牛心、两片肺叶,"娃娃从小吃到大,现在带女朋友来,还是要坐这个烂板凳。" 铁皮棚里悬着 1987 年的营业执照,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她从下岗女工到 "跷脚西施" 的蜕变。
老顾客周先生端着碗蹲在桥边,裤脚沾着晨露:"1990 年带媳妇吃,她嫌脏,现在每周开车 20 公里来喝汤。" 油辣子的红、香菜的绿、牛骨汤的乳白,在晨光中交织成市井油画。去年市政改造要拆迁,300 多位老顾客联名写信,最终保留了这个 "城市味觉标志"。
如今王素芳的女儿小丽在抖音开了 "桥头跷脚日记",镜头里妈妈佝偻着腰熬汤的背影,获赞 187 万。"有人出 50 万盘店,我不卖。" 王素芳擦着案板上的水汽,"这锅汤熬的不是牛杂,是几代人的日子。" 当一缕阳光爬上桥头,第 108 碗跷脚牛肉端到环卫工老张手里 —— 这是 38 年不变的温度。